我最近有一个思考,就是:我能活得相对比较自洽,因为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“外在小孩”。
对心理学有了解的朋友,都不陌生“内在小孩”这一表达吧?
成长往往意味着割裂与压抑。
心里想要,却知道不能要,被教导着长大的一个自己必须微笑着:谢谢不用客气。
而任由那个想要的“心”,变成内在不被满足的小孩,在哭喊“我要我要”。
所有被埋下去的声音、被克制的欲望、被拒绝承认的念头,都可能是你的内在小孩。
有你的童年经历,也有集体的无意识。
这也许是成长的一部分,你必须在人群里假装大人,只能在面对自己的时候,听到内在小孩的哭喊。
就好像你被劈成两半,这一半的你,越长越大;
那一半的你,则越来越小。
我经常能听到各种声音,是各种各样的自己。
我最严厉的自我谴责,是个男声。
我沮丧的自我哀叹,是个女声。
当我开心、充满热情,是个恶作剧的少女。
当我分析、思考,那就是个中年人的声音。
但我一直没找到我的内在小孩。
有一天,我突然想通了,因为:我本来就是个外在小孩呀。
我有很幼稚的一面,我承认这幼稚,也不太以为之为耻。
我有不讲理、贪婪、自私的地方,我坚定地认为:有人就爱这贪婪自私。
在他人的意愿与我自己的意愿之间,我……首选我自己的。我满足之后,可能看到其他人。
我是任性负气的,但陈寅恪如何说:一生负气至今日,四海无人对斜阳。
我半生,都在不知不觉地离经叛道。
为何是不知不觉?因为我根本不知道界限在哪里。
其他人会说:这样不太好吧?
我很困惑:哪里不好?
其他人会说:有人会说闲话。
我更困惑:他说他的,关我什么事儿。
我的理想,也许和其他人的一样,只是空想。但你们都是成熟的大人,你们太知道这是空想,从来就放弃,只让内心小孩发出哀泣之声。
我是外在小孩,我立刻就着手行动,我想在沙滩上修起巴别塔,这当然也是空想,实现 不了——但我不管,我就要修。
所以我不免想到:如果每个人都能接受自己的软弱面、愚蠢面、黑暗面,就相当于把内有小孩拉起来,带他/她一起上路,那么,也许这一路上,两人作伴,比较不寂寞,也更快乐。
总之,比起来有一个总在角落里饮泣的内在小孩,我觉得,当外在小孩,比较快乐。